自荐人: 王烟平

我是车辆检修工,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牵头开展职工科技创新,让市民乘坐安全、快捷的地铁,这是我的责任!

  王烟平,男,1983年5月出生,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车辆检修高级工程师。曾两次荣获长沙市人民政府表彰,授予“长沙市技能大师”“长沙工匠”称号,入围2023年“长沙工匠年度人物”,两次荣获轨道集团“岗位标兵”劳模称号、“个人三等功”等荣誉奖励30余项。

  从检修一线到工程师、技术主管,深耕轨道交通领域15年,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今日的“创新达人”,王烟平从运营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提高列车的利用率和运行可靠性,有效降低维修成本,均衡人力、物力资源,确保供好车、供足车。

  主持科研创新项目10余项、编制企业标准20余项、工艺文件70多份、QC课题200余项等,在科技创新、修旧利废等活动中,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申报国家专利15项(11项已授权,4项授权中),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9篇。

  一、攻关·实现从“0”到“1”

  作为“长沙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烟平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长沙地铁车辆电气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突破。他主持市级科研项目“地铁列车电磁阀和继电器便携式检测工装研发”“地铁列车空调控制器试验台研发”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极大促进了长沙地铁车辆电气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效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王烟平牵头完成全国首条全线采用永磁牵引系统地铁项目(长沙地铁5号线)的设计联络、出厂验收、调试等工作,全线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应用项目开创先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针对地铁列车永磁系统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填补空白,多次在全国行业内开展技术交流,全面讲授了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特性与能耗,为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进一步批量推广应用提供了示范引领,有助于实现快速绿色交通的目标。

  地铁线网客运量不断创新高,特别是高峰客流时段,各车站站台客流分布不均衡,导致地铁列车各节车厢乘客数量差距大,部分严重的车厢可能拥挤到无法上车,进一步导致其他车站站台相应区域客流积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给车站引导工作带来困难,影响地铁列车的运用效率,也影响乘客体验感。王烟平牵头组织研发了地铁车厢拥挤度智能显示系统,为站台工作人员和乘客动态提供即将到站地铁列车各节车厢的拥挤度和温度信息。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了项目独有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开发模式和管理思路,提升了车站的引导效率、地铁列车的运用效率、乘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2023年该项目荣获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地铁列车车门数量较多,车门控制单元为进口部件,故障率高,因其技术含量高注定故障判断与维修难度大,奥地利供应商出售的故障检测试验台售价120万美元1台,且2台起卖,价格昂贵,为打破技术壁垒,王烟平牵头研发地铁车门控制单元试验台,并通过内部技术审查,完美实现车门控制单元的功能检测,大大提升故障判断的准确性和维修的可靠性与效率,“地铁车辆门控单元测试台”荣获长沙市职工科技创新奖。

  地铁2号线自运营以来,偶有乘客反映列车冲动比较大,在启动与停车的瞬间站立不稳,地铁列车进站停车后,车门对不准,上下车空间小,这一现象对正线服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王烟平牵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通过采取优化地铁列车牵引系统及制动系统控制逻辑,极大的改善了启停冲动及对标情况,提高了乘车的舒适性及运营服务质量。

  二、深耕·板卡自主维修

  他是地铁电子板卡自主维修的开拓者,地铁列车电子板卡数量多,国内外供应商技术封锁,缺技术资料等难题,王烟平通过查阅和研究大量芯片技术资料,分析电路结构,对电子板卡反向深入研究,成功获取电子板卡的内部结构,并绘制出电气原理图,为后续研究和维修奠定了基础。因地铁电子板卡种类数量多,装车检测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风险,且占用地铁列车资源,王烟平针对不同类型的板卡研发测试工装,实现车下离线测试,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并获得10余项知识产权证书。在维修过程中,他大胆创新,利用信号激励等方式对电子板卡故障进行检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断和维修方法,累计修复地铁列车空调控制单元、广播控制盒、电源模块等20多个部件1000多块电子板卡。

  地铁2号线列车客室照明逐步老化,王烟平带领团队开展照明系统LED光源板自主维修,率先在公司推广实施,LED光源板采购单价约130元,自主维修更换灯珠成本约4元,每列车节资约12万元,长沙地铁目前187列车,通过自主维修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司机室广播控制盒芯片散热不良,王烟平则对其散热器提出优化方案,散热器从“线”接触到“面”的接触,极大提升了散热效率,故障率显著下降;广播控制盒批量出现“假死”现象,无法工作,他不辞辛苦,经一周时间找出“幕后真凶”——J3、J4微型继电器卡滞,并及时对2号线32列192辆车全部更换;针对地铁列车控制电路“缺陷”,他牵头完成1-5号线145列共870辆车“列车安全回路旁路、四触点及时间继电器优化”技术改造,提升一批员工电气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地铁运营服务质量,保障了市民乘车安全。

  三、突破·创新检修模式

  地铁列车的检修关乎运营安全,建立起系统的作业标准变得迫切。为规范检修人员作业标准,王烟平主持或参与编制了地铁1-5号线地铁列车日检、双周检、三月检、年检、架修等规程,创新了地铁列车检修模式,制定了四日检和均衡修规程。

  在列车质量趋于稳定后,围绕双周检、三月检、年检检修规程,他编制了一套数万字的均衡修规程,通过充分掌握列车可靠度和零部件的故障周期,调整列车检修修程来创造合适的维修条件。而在列车日常检修过程中,从日检到双日检,再到三日检,直到四日检,检修模式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调整,实现了人力物力优化,在管理上发挥最大效能, 进一步缩短列车维修停运时间、提高列车利用率和运行可靠性,有效降低了维修成本。

  四、传承·推进人才孵化

  作为一名“双高师”人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王烟平多次参加市总工会高技能领军人才、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活动,培育了一批维修能手,他牵头编写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教材《车辆检修工》,在企业和高校应用推广。他曾多次受邀担任省市轨道车辆技术竞赛命题专家和裁判员,轨道列车司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多次在高校开展学术讲座、技术交流及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担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来西亚轨道交通班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兼职教师,将中国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及运营相关专业知识传播至国外,深受马来西亚轨道交通班学员的喜欢,三期培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电子维修工具使用培训,以“面对面”精心讲解和“手把手”悉心指导,车辆检修一线年轻员工在培训中,快速掌握电子维修工具的使用和电路板集成电路芯片的拆卸与焊接方法,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都得到夯实。“正是得益于王老师的培训,我已经可以很熟练的使用示波器、电烙铁、热风枪等工器具了。”现如今,劳模创新工作室逐渐成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项目的“孵化园”,为供好车打下了坚实基础。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从普通技术工人到工匠,在王烟平身上,是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缩影,他以自己勇于创新、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精彩绽放,由“工”变“匠”,也把创新的种子种到更多的人心中,为长沙地铁的安全运营贡献智慧与力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