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王业:沿着“翊武”的足迹前行
蒋翊武活在常德市澧县澧州翊武学校校长王业的记忆里。他听着蒋翊武的故事长大:蒋翊武,湖南澧县人,武昌起义总指挥,辛亥革命首义功臣。后来,他上师范学校,读历史专业,毕业后在乡村教书。
每每讲到蒋翊武,王业总和学生一样激动,又自豪。王业没有想到,他和这位澧县历史名人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
澧县澧州翊武学校全景。
一所以“翊武”命名的学校
2020年,王业参加工作的第三十年。澧县县委决定,在澧县二中的原址上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王业任校长。
新学校如何命名?县里发起了投票。“澧州翊武学校” 以绝对的优势胜出。老百姓说,澧县是蒋翊武的家乡,应该有一所以他命名的学校,让“翊武精神”后继有人。
王业肩负重任而来,可他面对的,却是搬迁后的一片狼藉:老学校年久失修,没有自来水,没有课桌椅,更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
开学前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王业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就开始为学校的事奔忙。没有自来水,他下决心改造了全校的供水系统;没有课桌椅,他去兄弟学校“淘”;没有像样的设备,他一样一样给老师添置齐全……
虽然没有崭新的校园,但人是全新的。师生们因为“翊武”两个字,聚到了一起,王业希望给予他们共同的信念。
王业为学校设计了带有“翊武”元素的校徽、校服。校门两侧,是他精心布置的文化墙,一面是蒋翊武的生平,一面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生早上进校,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念诵着蒋翊武的故事;老师早上进校,注视着铿锵的誓词:“我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继蒋公翊武之一身正气,承蒋公翊武之贤哲正道……” 一股力量在他们胸中翻涌。
王业校长上历史课《辛亥革命》。
从历史中找到人生坐标
王业是常德历史学科常务理事。当校长后,他仍未离开教学一线。
历史,是人的历史。学历史,就是审视人在历史中的抉择。王业说,小学、 初中的孩子还无法理解历史的兴衰,但他们可以从了解人开始了解历史。
他鼓励每个孩子寻找一名心仪的历史人物来研究。他不设限,只要学生能从这个人的身上挖掘到意义。
有同学选择了李鸿章,虽然他签过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他一直在兴实业、图救国;有同学选择了隋炀帝,虽然他暴戾无度,但他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王业希望孩子们从历史中学会辩证地看人、看事、看世界。
当然,想了解一个人,走得不够近,远看是看不清楚的。
王业在学校开了一门以“探寻翊武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由老师带队,学生分小组行动。他们先搜集与蒋翊武有关的资料,再实地探寻蒋翊武的人生历程。孩子们深入澧县的大街小巷,走过蒋翊武曾经求学的地方,瞻仰广场上的翊武雕像,在某个街角,围坐在白发苍苍的老人身旁,听他们讲起英雄就义的那一刻:蒋翊武反对袁世凯独裁,被押至刑场时,他向人群演讲革命大义,坐红毯从容就义,时年不足二十九岁……
社会实践活动课《走近蒋翊武》。
王业说,最好的教学,总是发生在现场。在现场聆听、触摸、感受、思考, 然后,让带着温度的历史,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带他们找到人生的坐标。
家国情怀始自日常
“传承翊武风范,培育家国情怀”,王业说,这是翊武学校的办学目标。王业还有一个更长远的计划:把翊武学校打造成澧县乃至澧水流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业不贩售梦想,他确切地行动着——用鲜活的人为宏大的历史作注脚,把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到可感的日常。
他编写了《中华孝文化》校本教材,以历史为轴,串联起传统文化中的孝义故事。孩子们从课堂上听到这些故事,耳濡目染,自然能体谅父母的不易,主动为父母分忧。
学校劳动教育。
王业开放了学校的服务岗位,如食堂助厨。以往每到就餐时间,工友们总是忙不过来。王业让学生自愿报名,帮着工友打饭打菜。学生报名后,要先进行岗前培训,看似一个小小的岗位,没有服务精神,不讲公平,也难做好。
但孩子们不怕苦,助厨的岗位上,总有少年在坚守。
翊武学校还成立了一百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活跃在澧县城区十多个居委会,社会福利院、烈士陵园、街道和广场。他们关怀老人,参与公益服务,宣讲社会美德……在节假日,即便没有老师组织,这群可爱的孩子,仍会自发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
学校门前的马路,名叫“翊武路”,每天上班下班,王业都要从这条路经过。路上,他常能遇见戴着志愿者袖标的、来自翊武学校的孩子,他们忙忙碌碌,脸上却是充实的笑容。家国情怀,化在了他们一天一天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