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山 229538票

徐三山,男,生于1962年8月8日,常宁市西岭镇桐江村第一组村民。徐三山从小右腿残疾,但身残志坚,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好路子。1989年-1997年先后担任桐江村委会副主任、村秘书,1997年至今担任桐江村支部书记。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先后荣获常宁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衡阳市创业之星、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自强模范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桐江村于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班子建设,固本强基

桐江村因地处一隅,缺乏先天发展优势,村级党组织软弱无力,抱残守缺思想较为严重,致富带动能力较差,村民靠稻草加稻谷维持生计,手头无闲钱可用,长期处于“用钱无票子,致富无门路”的窘境,打牌赌博蔚然成风,邻里纠纷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忧心忡忡!对此,有着强烈事业责任心和担当奉献精神的徐三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决心,立志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1997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带着党员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徐三山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任伊始,建设一个为民、务实、坚强、团结的村“两委”班子首当其冲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成了必须解决的第一道难题,为此,他从退伍军人和致富能手里物色和推荐了一批讲奉献、观念新、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进村级班子,让他们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

产业发展,强筋健骨

让村民过上体面富足的日子绝不是一纸空文,在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上可谓殚精竭虑,徐三山眼界开阔,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在几经失败后,他充分利用桐江村土质适宜的天时、地势平坦的地利以及政府主导产业的人和,大力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烟叶和油茶两大特色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村民的持续增收。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徐三山顺势而为,先后发起成立了烟叶、油茶和农机三个合作社,实行生产在户、服务在社、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分配模式,让社员实现抱团发展,为他们争取最大化利益,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烟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行业示范社,油茶、农机合作社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在实现合作社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由1997年前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8760元,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徐三山致力于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改观,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硬化村组道15.6公里、护砌水渠3.7万米和环境卫生清洁,通过持续的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和序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乡风文明,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鼓了腰包,穷了脑袋。徐三山深刻意识到,通过多年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质量改善了。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步。精神文明。也必须齐头并进。不能再用过去的恶习占据日常休闲娱乐的主流。为此,他倡导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利用农家书屋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学习充电。开拓眼界,提升能力。积极倡导成立村级腰鼓队,此举既为妇女同胞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也间接为她们创造了经济收入。此前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垃圾乱丢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跟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格格不入,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差距较大。如今,一方面通过对环境卫生的资金投入,环保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另一方面通过徐三山主张建立《桐江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约束和教育广大村民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软”“硬”兼施,现在的桐江村呈现出道路通畅、环卫整洁、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情倾民生,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桐江村的残疾人多数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身残志坚的徐三山,由于自幼残疾,徐三山总是惦记着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如何让残疾人群体实现脱贫,徐三山总是想的多,干的更多,他深知扶贫必须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脱贫内生动力。他开办残疾人学习班,免费为镇里的残疾人传授致富技术。对特困村民,他总是慷慨解囊。村民李解成家遭火灾,他带头资助3000元;村五保老人徐志刚中风卧病在床,他捐款1000多元,并和家人轮流照料老人。近年来,徐三山共扶助贫困家庭20多户,个人捐资6万多元。在他带领下,村里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帮扶困难户制度,村支两委干部及全村结成对子40多户,手把手地帮助贫困户。他常常以自己为例,鼓励残疾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惧困难,乐观面对生活,他还吸纳他们为合作社成员,截止目前已吸收残疾人成员56人,累计培训残疾人126人次,扶持带动周边残疾人42人。合作社也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为周边各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市场信息,帮助残疾人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产品交售服务工作,通过一系列扶贫举措,90%的残疾户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脱贫,为残疾人脱贫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徐三山带领他的村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成绩属于过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徐三山认为,农村科学发展,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一定要谋发展,要掌握一套抓产业的本领,看准了,想通了,找准了路子,就带领大家甩手干。万事开头难,要受得气、耐得烦、不怕难,紧咬牙关挺过去,前面就是一片艳阳天。发展离不开群众,要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业才能兴旺,日子才能红火。他始终铭记习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谆谆教导,埋头苦干、求真务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带领村民在新时代为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桐江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