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杰忠 165694票


出生于1969年的石杰忠,是花垣县双龙镇排碧板栗村2组村民,也是第八代蜡染传承人。他凭借娴熟的苗族蜡染技艺,带领村民“染”出苗山好风景。作品不仅深受当地及周边县市顾客青睐,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

逆境重生

石杰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从小到大不能与同伴们一道活蹦乱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他一直以来的遗憾。为此,从小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努力的种子,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既然上帝为我关了一扇门,那么一定会为我开上一扇窗!”于是,不善体力的石杰忠选择了技术劳动来养活自己。

1991年22岁的他在排碧乡中心完小办起了首届缝纫培训班,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那时前来报名学习缝纫技术的都是当地群众,第一次培训班大约有200多人,据介绍,通过那次培训还成就了几位赫赫有名的裁剪大师。

除了办起了缝纫培训班,他还开发了湘西武陵奇石。湘西是块宝地,奇石异鸟比比皆是,但多藏于大山深处,无法向世人展现它的魅力。于是他在1996年开发湘西武陵奇石,把本地的石头远销往广西、山东、浙江一带,当时当地的青壮年男同胞几乎每天找石头,挖石头,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产业,为湘西奇石市场打开了销路,还为村里创利年产收入20万元以上。

传承技艺

石杰忠从小对蜡染感兴趣。近年来,随着寨子里一些老人先后去世,当地苗族蜡染几近失传。

2003年,石杰忠有幸参加了一期蜡染培训班。培训课共分绘图、上蜡、浸染、脱蜡、晾晒5个章节。由于时间紧,尽管他是培训班里最认真、最刻苦、最优秀的学员,也只学到蜡染核心技术的一些皮毛知识。蜡染工序繁多,流程丝毫不能乱套,一个环节出了纰漏,一整天的辛劳就付之东流。5年里,石杰忠反复练习了千余次,2万多元的白布和染料,最终被他染成一捆捆黑抹布。

“你染这些抹布有什么用?再这样下去,这个家就要让你给败了。”家中,妻子由支持变成了反对。村里有人说,石杰忠怕是“中邪”了,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疯狂搞蜡染,做艺术家的梦。

石杰忠不管这些,他有他的打算。他说:“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我们不能弄丢了!”

2009年,石杰忠被县里选派到凤凰参加蜡染学习。石杰忠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每天早上,他7时就投入学习,晚上12时还不肯收工。这次培训,石杰忠不仅得到老师悉心指导,还得到更多操作机会。培训结业,老师要求每人交一幅作品,而石杰忠一个人就交了38幅。

从凤凰回来,除了下地干农活,几乎所有的时间,石杰忠都是扎进蜡染研习中。他还多次走访了周边苗家工艺大师,将苗族蜡染和苗族织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蜡染风格。

石杰忠不拘泥于传统图案,也不满足“依葫芦画瓢”。从小生活在苗寨里的他,满脑子全是苗家生产生活场景及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他信手拈来就是一幅美景。《苗家画匠》、《苗寨边边场》、《苗女哭嫁》……匠心独运的石杰忠“染”出苗寨最迷人的风景。

2011年全国染织大赛中,石杰忠现场制作蜡染,一举斩获蜡染组第一名。2013年全国蜡染竞赛,他的2幅作品获奖,4幅作品被收入作品集。

“染”出美好

石杰忠出名了。省州很多美术院校纷纷邀请他给学生传授技艺;广州、厦门等一些工艺美术大学的师生慕名前来学习;县里又组织他到周边的村寨给村民们免费培训。

石杰忠租借了村里一幢房子,改装成蜡染产品陈列、参观、销售的展厅。他还成立了苗族蜡染合作社,以自己出原料和技术,村民自愿参加,合作社代理销售的方式进行经营。

十里八乡慕名前来学习的乡亲纷至沓来。在石杰忠带动下,如今,当地及周边村寨100多个村民也制作起蜡染来。农忙时节,村民们下地做农活;农闲时,大伙儿到合作社里做蜡染,在家门口当“艺术家”拿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